太阳亚洲官方网站标签:
清华校庆政要权位杂谈 |
清华百年校庆之时,大学与大师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。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”,这话是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说的,如今已成名言。对于此言,或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理解。首先是主观上,在大学之主持者的眼中要有大师,套用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”中“明明德”的句式,叫做“大大师”。然后是客观上,大学教员和校友之中确有大师,教员之中有大师,说明大学之“大”足以包容,校友之中有大师,说明大学之“大”能够孕育。尽管我认为,大师不是培养的,而是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造就的,并且专门为此写过文章。但大师的造就,毕竟大多都与大学有着割不断的联系。
大学与大师的话题重新热门,一个相当具体的诱因,是清华百年校庆特刊的封面。据说,该特刊的封面,是用“知名校友”照片拼成的著名的清华“二校门”造型。“在这个造型下,从清华毕业的政要们占据了封面最突出、显赫的位置。特刊编辑们还根据他们的职务、行政级别、在职、退休和候任等项标准,硬是排出了个上下、先后次序,把一件政治难度很大的政要排序工作,做得几乎天衣无缝。而那些在中国现代史上声名彪炳的各行各业杰出校友们,则一律靠下靠边。”(转引自4月28日《南方周末》)这段引文最后一句所说的“那些在中国现代史上声名彪炳的各行各业杰出校友们”,十有八九就是所谓的大师或准大师。“特刊编辑们”感到“政治难度”很大而使他们呕心沥血费尽心机的是“政要排序”,至于在“在中国现代史上声名彪炳的”大师或准大师们的“靠下靠边”,大概是理所当然的事,连眉头也不会皱一下,只须“一律”就能对付过去,或许还会认为,能把这些并非“政要”的大师准大师们放上这个封面,已是他们祖上烧了八辈子的高香了呢!可见,相对于“政要”,至少在特刊编辑们的眼中,“大师”是不“大”的。
我说的是“至少在特刊编辑们的眼中”,这是相当保守的说法。实际上,这样的“特刊”,尤其是涉及极其复杂的“政要排序”的特刊之封面,没有领导之首肯,是不会轻易拿出来的。也不仅是清华,如今多少有头有脸的大学校庆之时,历届校友之中首重“政要”,恐怕已是惯例通例。主席台上就坐的除了大官还有大款,在学术或专业上颇有建树教授学者,即使白发苍苍步履蹒跚,也难免要“靠下靠边”。大官多与校长的仕途相关,大款或与大楼的经费相关,至于大师与大学之“大”相关,在观念上就要淡漠得多了。大学主持者们的眼中大师不“大”,难免如今大学大师不多。当然,观念不是终极原因。总是先有事实,后有概念。这“事实”便是权位至上、权贵全能、权力通吃的“官本位”之客观存在。对于莘莘学子,这是虽然无声却非常有效的价值导向。
“官本位”之弊端不去,大师很难脱颖而出;大师不“大”,大学也是“大”不起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