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阳亚洲官方网站标签:
仁义道德礼教吃人三纲五常文明历史鲁迅狂人日记杂谈 |
我在《怎样理解〈狂人日记〉中的“吃人”》一文中,说了《狂人日记》中的“吃人”,的那应当有这样三个层次——
其一,“古来时常吃人”而被“仁义道德”遮蔽了的,这并非是礼教“吃人”。例如易牙“蒸其首子(应为子首)而献之公”,如此作为非儒家所提倡,但在儒家经典《论语》《孟子》之中却连提都没提,这可以说是被“仁义道德”遮蔽了的“吃人”;
其二,是那些“吃教”的人,借礼教之名“吃人”,这也不是礼教“吃人”。这样的人,也就是吴虞在《吃人与礼教》一文中说的“一面会吃人,一面又能够讲礼教”的人;
其三,确实也有“礼教”本身吃人的意思。“礼教吃人”,当也是通过具体的人去“吃”的,这是被“礼教”控制了的人,他们既“吃人”也被人“吃”,而这“吃”与“被吃”,都发生在不知不觉之间,
现在有人责难鲁迅说,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,怎么就成了“吃人”的历史?
是的,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不容抹杀的,但潜在于几千年文明历史中的“吃人”历史也是不能永远被遮蔽的。此二者其实也是一块硬币的两个面,想分拆都分拆不开的。只看到其中一个面,或者只让讲其中的一个面,就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。这意思,鲁迅在《华盖集》的《补白》一文中说过:“月球只一面对着太阳,那一面我们永远不得见。歌颂中国文明的也惟以光明的示人,隐匿了黑的一面。”鲁迅的功绩,正在于拔开了“瞒与骗”的迷雾,揭示了这个被“隐匿了”的“黑的一面”。
中国素称“礼义之邦”,这“礼义之邦”之礼义,包括三代之礼,周公之礼,孔子之礼,自然也与“礼教”二字密不可分,可谓源远流长。然而,以“三纲五常”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既是支撑封建帝制的柱子,在封建帝制已被推翻之后,难道还要将它发扬光大?鲁迅其实并不一概否认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这五种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规范,也不一概地否定儒家的价值观。他在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》一文中说:“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,……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‘正史’,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,这就是中国的脊梁。”此中就包含对儒家价值观念的某种认同。然而,当这些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念处于“三纲”统制下时,其作用往往相当有限,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,正是要把它们从“三纲”的框子中解脱出来,成为与传统道德相衔接的新型道德。
鲁迅说过一句话的,叫做“这伟大而又可诅咒的长城”。中国的历史,正如这长城。揭示其“|可诅咒”的一面,以引起疗救的主意,正是对其“伟大”一面的维护与发展。